在肃南县康乐镇,“各民族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”并非抽象的理念,而是融入日常生活、生产发展、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。近年来,康乐镇以“互嵌式”发展为核心路径,打破民族聚居的地域边界、产业协作的分工边界、文化交流的认知边界,推动汉族、裕固族、藏族、蒙古族等各族群众在居住上相邻、生产上互助、情感上互通,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“零距离”交融中落地生根,为特色示范小镇建设勾勒出“同心共居、携手共富”的美好图景。
走进康隆社区,同心楼里民族团结的元素随处可见,各族群众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照片比比皆是。汉族康大妈正带着裕固族邻居安女士的孩子做游戏,而安女士则在厨房帮忙准备午饭——这样“你帮我看娃,我帮你做饭”的场景,在这里每天都在上演。这个建成于2011年的社区,打破了以往的传统居住模式,将来自不同民族、不同农牧村的206户486名群众集中安置,实现了“一栋楼里多民族、一户邻居多文化”的居住格局。
平日闲暇时,各族居民会自发聚在一起聊天、打牌、下棋、唱民歌、跳锅庄舞,一派其乐融融的幸福景象。“以前住在牧区,邻居住得远来往也不多,现在大家住在一起,谁家有困难大家都伸手帮,就像一家人一样。”社区居民秦叔叔笑着说。
居住空间的“物理互嵌”,逐渐转化为情感交流的“心理互嵌”,让各族群众在朝夕相处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。从邻里间的日常互助,延伸到产业发展中的携手并进、文化交融中的传承创新,各族群众的归属感与幸福感在一次次携手同行中不断增强。